对政协钦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75号提案的答复
曹瑞军、陈图进、梁洪波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钦州大蚝育肥区海域管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钦州大蚝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概况
(一)钦州大蚝产业发展概况
大蚝学名近江牡蛎,是我市海水养殖优势特色品种和水产养殖支柱产业,我市是我国大蚝的主产区及苗种供应地,钦南区是著名的“中国大蚝之乡”。2011年,“钦州大蚝”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几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优化区域布局,落实健康养殖技术措施,保证大蚝养殖质量安全,带动大蚝吊养发展,推进大蚝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已形成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球式片状大蚝采苗技术,开创了国内大蚝天然采苗的新技术,市内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生态育苗基地。大蚝采苗、养殖技术在国内大蚝养殖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市大蚝养殖面积达15.15万亩,产量23万吨,年产蚝苗达1.3亿支(串),产业总产值20亿多元。钦州大蚝养殖面积、产量、苗种生产在广西均排第一位。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大蚝成为钦州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的“新宠儿”、钦州“城市新名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钦州大蚝产业发展,把提升“钦州大蚝”品牌影响力列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大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钦州大蚝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在推进大蚝产业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品牌建设,把品牌培育作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一是积极争创各项国家级品牌。2002年钦州钦南区获得“中国大蚝之乡”,2011年“钦州大蚝”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年“钦州大蚝”荣登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二是近年来先后多次组织企业、合作组织参加自治区、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展示会、农产品交易会、“广西首届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以及“2016年钦州市金秋购物节开幕式暨‘印象钦州’特色产品线下体验活动”等等,“中国大蚝之乡”品牌在区内、各省市客商中引起强烈反响。三是以“中国·钦州蚝情节”为平台,2011—2016年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钦州蚝情节 ”活动,开展摄影、群众文化艺术周、大蚝美食一条街、蚝王争霸、开蚝技能比赛等丰富的活动,精彩纷呈的节目,美味的大蚝佳肴,给各地游客们留下了美好印象,进一步提升了钦州的城市形象和大蚝品牌知名度,“钦州大蚝”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战略初显成效。
钦州大蚝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制约产业发展问题。主要是:一是养殖、育肥海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母本资源不断受到损失,造成目前育苗率下降,成活率降低;二是大蚝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攻关力度不够;四是加工严重滞后,产业链短等,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中逐步解决。
二、下一步发展钦州大蚝产业的主要措施
大蚝是钦州四大名海产之一,是钦州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在加强钦州大蚝育肥区海域管理的同时,我局在今后工作将采取下列措施做强做大钦州大蚝产业。
(一)加强产业规划实施,确保大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是产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今年下半年将邀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团队编制《钦州大蚝产业发展规划》,争取2018年报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作为科学使用渔业海域和保护大蚝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按照《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规划布局,调整茅尾海大蚝养殖布局,科学规范茅尾海海域的钦州大蚝苗种生产。科学控制养殖容量,进一步明确大蚝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生产基地布局及重点项目,做到海域使用证、养殖证核发同步进行。建立海上养殖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大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大力实施钦州大蚝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
钦州是中国大蚝之乡,钦州大蚝2016年成为养殖业中国品牌,现已成为钦州“城市新名片”。钦州大蚝品牌、优良品质是钦州独特的资源和环境造就的。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中央环保督查整改的机遇,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抓好钦江、大风江、茅尾海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非法采矿采沙、违法潜捕、“电、炸、毒”鱼、乱捕滥捞天然大蚝苗种以及乱占乱用海域等破坏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力争两年内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二是开展钦州大蚝规范养殖整治行动。结合《海域使用权证》、《水域滩涂养殖证》的核发工作,开展规范养殖整治行动,实现钦州大蚝养殖用海合法。三是向自治区申报建立“茅尾海大蚝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大风江大蚝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成立专门保护机构,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加大打击违法潜捕、“电炸毒”行为的力度,结合海洋牧场的建设,投放石礁,增加大蚝母本资源。四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开展放流增殖活动,在茅尾海、七十二泾海域、三娘湾海域开展放流增殖,增加鱼虾品种、数量,进一步改善茅尾海海域的生态环境。
(三)摸清大蚝资源环境家底,加强海域水质监测监控
一是开展科研调查,全面摸清大蚝资源及环境家底。从今年9月起,我局与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团队合作,开展钦州大蚝资源环境本地调查工作,摸清大蚝种苗区和养殖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总量状况,系统掌握大蚝增养殖产地生态环境分布特征,为今后建立大蚝水质环境监测和大蚝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立海水监测监控预警机制。建设以钦州大蚝资源和生存环境监控能力为主的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沿海主要渔港和内陆主要江河沿岸建立渔业资源监测站点,常年开展渔业资源动态监测,掌握钦州市主要渔业海域环境质量变化,指导渔业生产,为大蚝种苗区、养殖区和育肥区提供预警预报服务,为大蚝品牌和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四)抓好科技创新,提升质量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抓好大蚝特色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建议市人民政府每年安排本级财政专项预算,解决资金问题,实施大蚝品牌创建工作,加快大蚝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引进人才,科技攻关。聘请中国水产科学院喻子牛教授团队,建立钦州市阿蚌丁牡蛎研究院,开展大蚝人工育苗试验、研究近年大蚝出现大面积死亡真正原因,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积极推广大蚝标准化生产。结合茅尾海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在茅尾海外海、大风江口海域推广浮筏养殖,建设国家级近江牡蛎原种场、茅尾海钦州大蚝苗种生产基地等一批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苗种生态育苗基地、浮筏标准化吊养基地。建设钦州港钦州大蚝现代特色渔业示范区(龙门岛及七十二泾、青菜头南海域)、大风江钦州大蚝现代特色渔业示范区(九河渡至沙督岛海域)从育苗、养成、育肥等各个环节制定行业标准,指导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和钦州大蚝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五)发展大蚝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开展大蚝精深加工。多渠道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国内知名龙头企业落户,投资开展大蚝精深加工。今年成功引进了广西云康健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阿蚌丁现代渔业产业园(科技产业园)项目”,目前正在建设大蚝保健食品厂房、蚝肉即食食品厂房、生鲜蚝肉半成品厂房、质量管理及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基地等,下一步我局将做好优质服务,跟踪落实,争取项目早日正式投产发挥效益。二是开展技改,提档升级。重点扶持指导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海华蚝业科技开发公司完善现代生产线,大力发展大蚝系列产品加工,增加大蚝产品附加值。三是培育扶持一批大蚝龙头产业。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当地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养殖产业化水平。四是强化宣传推介,助力推广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钦州蚝情节”、世界牡蛎大会,向世界、国内宣传推荐钦州大蚝;组织特色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展示会、推介会等公众参与度高的宣传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使市面上销售的大蚝是名副其实的“钦州大蚝”,真正体现“钦州大蚝”的中国品牌价值,实现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感谢你们对钦州大蚝产业发展的关心,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继续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